文/今健康
失智症普遍被認為是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,事實上除了認知退化,會伴隨精神行為症狀。對於許多家屬來說,往往令人不知如何面對,甚至造成生活中很大的困擾跟家人間的衝突。這些精神行為症狀容易被忽略跟失智症的相關性,也延誤了就醫的時機。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指出常見情況及觸發情境,也提供應對方式參考。
失智症不只有記性變差,
醫分享3精神症狀案例。
廖品雯醫師分享,林女士每天習慣上菜市場逛逛,採買必需用品。家人近日發現,林女士會一直重複購買同樣的東西如:拖鞋。即便家中已有足夠的拖鞋,她仍是購買,並且堆滿了整個衣櫃。經家人勸說後仍是無法停止重複購買的行為。
另一個案例,林先生年輕時是一位嚴守紀律的帥氣飛官,隨著年紀增長,記性漸漸變差,也開始變得不愛洗澡,不論天氣冷暖,整天都穿著飛行夾克式的外套,不管家人勸說堅持不肯脫下外套。
第三個分享,張奶奶從年輕時就是個好脾氣的人,待人處事很和氣,隨著年紀增長,脾氣變得較暴躁,並且開始懷疑親近的家人會偷竊自己的東西。
▲(圖/翻攝自今健康)
家人變得憂鬱、焦慮、易怒?
留意失智症不明顯精神症狀。
廖品雯醫師表示,上述小故事所發生的狀況,屬於精神行為症狀,如病態收集行為、固著行為、錯認、憂鬱、焦躁、睡眠週期混亂等。這些精神行為症狀容易出現在失智症的患者,並在失智症的任何病程都可能出現,隨著失智症的嚴重度增加而加劇。
當家中長者開始出現一些有別於以往的精神行為問題時,應盡快至醫院就醫,以釐清問題。若是家中已有診斷失智的長者,家人及照顧者要留心觀察長者日常生活狀況,並主動詢問有關睡眠,情緒等問題。若有懷疑的症狀出現,盡快和原本的醫師討論,正確評估可能造成的原因。
▲(圖/翻攝自今健康)
3情況易觸發失智症精神症狀,
醫:找出關鍵便能有助減少。
廖品雯醫師指出,日常也有些情形容易導致失智長者出現精神行為症狀,包括搬家或家裡成員變動等環境改變;疼痛、口渴、焦慮、聽力或視力障礙等身心未獲得滿足;感染、脫水、藥物過量、電解質不平衡等內科疾病或藥物問題。若是正確找出原因,經過修正後就可減少症狀程度和症狀出現的頻率。
▲(圖/翻攝自今健康)
家人出現失智症精神症狀?
醫教4招有助應對!
當面對出現精神行為症狀的長者時,家人該如何面對呢?廖品雯醫師也表示,第一當然就是盡早就醫。在相處上耐心觀察並理解想法,不要立即否定,或用過多負面的字眼溝通。若真的發生衝突時,主動離開現場,避免自己跟長者有更多情緒反應。平日建立規律簡單的活動,讓長者能多運動,如快走、跳舞、太極拳、游泳等。另外近年來音樂治療也很流行,音樂能放鬆心情,使心情愉悅。芳香療法,身體按摩或懷舊治療,也有部分治療效果。至於藥物方面的治療就交由醫生來決定。
廖品雯醫師呼籲,精神行為症狀雖然多變難應對,但如果保有正確的態度跟適度處理,仍是能有所改善。現在的生活型態緊湊忙碌,除了工作之外,大家也必須留心身邊的長者的情形,多陪伴及聊天。才能及時發現狀況並儘早就醫。
▲(圖/翻攝自今健康)
延伸閱讀>>>
防健忘、失智怎麼吃?營養師指7種食材助養腦!
https://gooddoctorweb.com/post/1080
是健忘還是失智症前兆?醫指「病識感」是重要關鍵!
https://gooddoctorweb.com/post/1094
以下文章來自: https://www.setn.com/News.aspx?NewsID=1114544
離婚證人 、台北離婚證人 、新竹離婚證人 、彰化離婚證人 、高雄離婚見證人
遺囑見證人 、結婚證人
留言列表